• 中文
    • English
  • 注册
  • 文学 文学 关注:12 内容:13

    《明朝那些事儿七》

  • 查看作者
  • 打赏作者
  • 49
    站长

    书名:

    《明朝那些事儿:第七部:大结局》

    作者:

    作家:当年明月

    分类:

    中国历史

    字数:

    32.56万字

    方式:

    纸书

    读书日期:

    开始日期:2018/11/18

    结束日期:2018/11/27

    读书总结:

    这本书整体讲了什么?

    从崇祯即位,到铲除阉党,之后民军四起,又加上皇太极的不断进攻,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,最终迎来了灭亡。

    这本书在细部讲了什么?

    第一章 皇太极

    失败的努尔哈赤不久后便去世,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,并开始和袁崇焕谈判,最终谈判无果,“宁锦大战”就此揭开序幕,皇太极大败,决定撤退,进攻宁远。

    第二章 宁远,决战

    皇太极到达宁远后,被孙祖寿等人再次打败,无奈向锦州撤退,然而在锦州再次惨败。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,在长达二十余天中,后金与大明在锦州、宁远一线展开大战,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,史称“宁锦大捷”。

    战争过后,袁崇焕因为各种原因辞职回家。而此时的魏忠贤开始四处闹腾,甚至闹到了皇帝的头上,导致登基六年的天启皇帝,一直没有儿子。天启七年(1627)八月,天启皇帝病危,经过张皇后的劝说,天启决定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朱由检,不久后天启皇帝驾崩。

    第三章 疑惑

    天启七年(1627)八月二十四日,朱由检举行登基大典,正式即位。年号崇祯。然而此时的魏忠贤已经权倾朝野,朱由检上位的第一件事,就是怎么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,因为魏忠贤随时可以干掉自己,他谨慎言行,对魏忠贤客气有加,特意封赏阉党成员,面对魏忠贤的试探,崇祯也表现的十分友好。崇祯的这一系列表现让魏忠贤误以为,崇祯并不想动自己,其实崇祯一直在等待着翻盘的机会。

    不久后,客氏辞职,魏忠贤失去了一大助手,崇祯经过一系列措施,根基逐渐打稳,他已经准备开始反攻,魏忠贤觉察到后,将自己的心腹崔呈秀拿了出来做为了自己的挡箭牌。

    第四章 夜半歌声

    成为挡箭牌后,崔呈秀被辞职回家,崇祯依旧不罢休,正式开始了反攻,不久后,魏忠贤自杀而死,尸体被凌迟。明代有史以来最大,最邪恶的政治团体阉党,终于彻底崩盘。魏忠贤死后,崇祯开始了对阉党的清算。

    第五章 算账

    清算阉党这个问题上,崇祯只有四个字——斩草除根。不管你是多大的官,就一个字,杀。杀完阉党后,便开始为那些遭受阉党迫害的人正名,杨涟等人的冤情得以昭雪,至此,为祸七年之久的阉党之乱终于落下帷幕,大明有史以来最强大,最邪恶的势力就此倒台。

    第六章 起复

   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,很想有番作为,但此时的明朝已经千疮百孔,但崇祯依旧在努力,不久后,他召回了袁崇焕,并升官加职,派往辽东。

    然而袁崇焕到了辽东后,却借机杀掉了毛文龙。

    第七章 杀人

    崇祯知道毛文龙被杀后惊恐不已,但他还得依靠袁崇焕办事,所以没有追究此事。

    崇祯二年(1629)十月,皇太极直接绕过辽东打到了北京,而袁崇焕带兵赶到后,却表现并不积极,又加上各种原因,一时间流言四起,最后连崇祯都相信了袁崇焕已经背叛,就这样,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——左安门之战,虽然此战获胜,但袁崇焕的悲剧已经开始。

   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

    不久后,袁崇焕被逮捕入狱,所有人都误以为他是叛徒,袁崇焕就这样抱着一身骂名被杀。

    在孙承宗的带领下,仅用五天的世界将让皇太极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。

    第九章 阴谋

    崇祯上台不久,开始招募内阁成员,钱谦益在当时是超级牛人,理应顺利入阁,但却遇到了周延儒和温体仁这两个对手。

    第十章 斗争技术

    温体仁知道崇祯最恨结党,所以故意将钱谦益打成了结党,干掉了钱谦益,不久后,周延儒和温体仁顺利入阁。但对温体仁而言,敌人的名字是经常换的,之前是钱谦益,之后是周延儒。不久后,温体仁又干掉了周延儒,朝廷就此进入温体仁时代。

    1629年,崇祯在刘懋的建议下清理驿站,裁掉驿站的同时,还裁掉了上万名驿卒,一个叫李自成的驿卒无奈的离开了,为了活下去,他准备加入造反的大军。

    第十一章 投降?

    1631年,皇太极再次发动进攻,祖大寿被围困太久,只得假意投降得以逃出。而孙承宗也因为被其他人恶意弹劾而辞职走人。

    不久后,山东的孔有德等人带兵发生叛乱,虽然最后被吴三桂解决掉,但无处可逃的孔有德等人选择去皇太极那里做了汉奸。

    第十二章 纯属偶然

    此时的明朝,不光孔有德这一波人发起了叛乱,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,整个西北早已经乱成了一团,出现了大量的民军开始造反。而崇祯派出了杨鹤去平乱,杨鹤平乱的方法却是用钱劝降,收了钱的民军纷纷投降,然而只过去了半年,钱花光了,民军再次反叛,且来势更猛。于是第一个猛人登场了:洪承畴。洪承畴决定,擒贼前贼王,只要除掉王左桂、王嘉胤、神一魁这三个人,大局必定。不久后王左桂投降,却依旧被洪承畴杀掉。下一个目标就是王嘉胤,然而此时,王嘉胤却被一个叫曹文诏的人干掉了。

   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

    第二个猛人就是曹文诏,他仅用三千兵力,就打败了王嘉胤的三万军队。不久后,洪承畴和曹文诏合作打败了神一魁。至此,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,就此结束他们的戏份,而剩下的民军集结在一起,共有三十六个部队,然而这三十六个中,只有五个是主角:高迎祥、张献忠、罗汝才、刘国能、李自成。

    此时第三个猛人也出场了:左良玉。在左良玉和曹文诏的接连进攻下,民军多次大败,明军对民军包围圈也快要形成,曹文诏却突然被调离,因为皇太极开始攻打大同,在曹文诏和吴襄等人的努力下,皇太极只得抢了点东西再次撤退。但民军却在这个空隙中得以生存了下来。

    第十四章 突围

    民军假借投降冲出了包围圈,但在左良玉的追击下,大量民军被击溃。陈奇瑜上任五省总督后,民军接连惨败,便又耍出了假投降的招数,再次逃过一劫。1635年,在李自成提议下,张献忠攻占了凤阳,烧了朱元璋的祖坟。

   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

    为了给崇祯皇帝一个交代,曹文诏率领三千人去攻打民军,最终战死沙场。而此时,第四个猛人出场了:卢象昇。自崇祯八年五月至十一月,卢象昇率绝对劣势兵力,先后十余战,每战必胜,斩杀敌军总计三万余人,彻底扭转了战略局势。

    第十六章 孙传庭

    不久后,高迎祥进攻滁州,再次被卢象昇等人打败。1636年,皇太极建国,国号为清,六月,清军再次发动进攻,卢象昇被调往辽东迎敌,高迎祥眼前的一大障碍被消除,然而此时第五位猛人出场了:孙传庭

    第十七章 奇迹

    孙传庭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干掉了高迎祥。此时的杨嗣昌提出了十面埋伏法,若此方法做成,则可以永除民军。而温体因为搞人而被人搞回仁回了家。

   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

    在杨嗣昌的推荐下,熊光灿上任,他上任后不就便将刘国能、张献忠诏安,而在洪承畴、孙传庭等人的追击下,李自成接连大败,最后身边只剩下了十八个人。至此,西北民变看似已经被平息。

    杨嗣昌计划先和清军讲和,然后利用十面埋伏法先专心解决掉内患,到时候再解决外患他也不迟,然而这个计划最终因为其他大臣的不支持而泡汤。

    第十九章 选择

    既然无法讲和,皇太极便带着兵,再次攻入关内。崇祯派出祖大寿,孙传庭、刘泽清等人以卢象昇为总指挥迎敌。不久后,高阳失陷,孙承宗被俘,清军非常尊重孙承宗,让孙承宗得以自尽而死。而卢象昇被清军围困后,高起潜却故意拥兵不救,最终卢象昇炮尽矢绝,战死疆场。

    由于重兵都被派往和皇太极作战,又加上左良玉和熊文灿等人一开始的消极作战,民军再次雄起,张献忠攻占襄阳,襄王被杀,而杨嗣昌也病死在了平乱的岗位上。

   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

    1640年,皇太极再次出兵,攻打锦州,守城的是祖大寿,洪承畴也出兵救援,然而由于洪承畴的错误判断导致明军大败,洪承畴和祖大寿接连投降,明朝气数已尽。

    不久后,已经出山的李自成从头干起,由于难民太多,他很快东山再起,佣兵十几万,占领了整个河南,一年后,他进入陕西,打败了击败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,占领西安。明军就此再无还手之力。

    之后,李自成从陕西出发,只用了三个月时间,就到了北京。

    1644年3月18日,北京内城失陷,崇祯自缢而死,至此,历经276年的明朝灭亡。

   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?

    成功只有一个,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过人生。

    封面

    《明朝那些事儿七》

    49
    站长

    战役至此结束,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,在长达二十余天的时间中,后金与大明在锦州、宁远一线展开大战,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,史称“宁锦大捷”。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无耻的人读过书后,往往会变得更加无耻。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就在六年前,当客氏和魏忠贤打得火热,太监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,十五岁的张嫣进入了皇宫。

    作为河南选送的后妃人选,她受到了皇帝的召见。

    面试结果十分之好,张嫣年纪很小,却很漂亮,皇帝很喜欢,并记下了她的名字。

    而当客氏见到她时,却感受到了一种极致的惊恐,她的直觉告诉她,她所苦心经营的一切,都将毁在这个女孩的手上。

    于是她去向皇帝哭诉,执意反对,要把这个小女孩送回去。

    一贯对她言听计从的皇帝,第一次违背了奶妈的意愿,无论客氏哭天抢地,置若罔闻。

    非但如此,十几天后,他竟然把这个女孩封了皇后,史称懿安皇后。

    客氏是个相当精明的人,她认为,这个女孩太过漂亮,会影响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,但是她错了。

    这个女孩不但漂亮,而且精明,她不但抢走了皇帝的宠信,还将夺走她所有的一切。

    虽然张皇后才十五,但她的心智年龄应该是五十多,自打入宫起,就开始跟客氏干仗,且丝毫无惧,时常还把魏公公拉进宫来骂几句,完全不把魏大人当外人,九千岁恨得咬牙切齿,也没办法。
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朱由检终于进宫了,战战兢兢地进来了。

    按照以往程序,要先读遗诏,然后是劝进三次。

    所谓劝进,就是如果继任者不愿意当皇帝,必须劝他当。

    之所以劝进三次,是因为继任者必须不愿当皇帝,必须劝三次,才当。

    虽然这种礼仪相当无聊,但上千年流传下来,也就图个乐吧。

    和无数先辈一样,朱由检苦苦推辞了三次,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做皇帝。
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明代每个皇帝,只有一个年号,就好比开店,得取个好名字,才好往下干,所以选择时,必须谦虚谨慎。

    第一个年号是兴福,朱由检说不好。第二个是咸嘉,朱由检也说不好。第三个是乾圣,朱由检还说不好。

    最后一个是崇祯。

    朱由检说,就这个吧。

    自1368年第一任老板朱元璋开店以来,明朝这家公司已经开了二百五十九年,换过十几个店名,而崇祯,将是它最后的名字。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在许多的史书中,崇祯皇帝应该是这么个形象:很勤奋,很努力,就是人比较傻,死干死干往死了干,干死也白干。

    这是一种为达到不可告人目的,用心险恶的说法。

    真正的崇祯,是这样的人:敏感、镇定、冷静、聪明绝顶。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魏忠贤终于再次放心了,很明显,皇帝并不打算动手。

    这一天是天启七年(1627)九月初七。

    两个月后,是十一月初七,地点,北直隶河间府阜城县。

    那天深夜,在那间阴森的小屋里,魏忠贤独自躺在床上,在寒风中回想着过去,是的,致命的错误,就是这个判断。
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几天后,崇祯下令,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铁券。

    免死铁券这件东西,之前我是介绍过的,用法很简单,不管犯了多大的罪,统统地免死,但有一点我忘了讲,有一种罪状,这张铁券是不能免的——谋逆。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天启七年(1627)十月十三日,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上疏,弹劾崔呈秀贪权弄私,十恶不赦!

    在这封文书中,杨维垣表现出极强的正义感,他愤怒地质问阉党,谴责了崔呈秀的恶行。

    杨维垣是阉党。

    说起来大家的智商都不低,杨所修的创意不但属于他,也属于无数无耻的阉党同仁们,反正干了也没损失,不干白不干,白干谁不干?

    形势非常明显,崔呈秀已经成为众矢之的,对于立志搞掉阉党的崇祯而言,这是最好的机会。

    但崇祯没有动手。他不但没有动手,还骂了杨维垣,说他轻率发言。

    事实上,他确实不打算动手,虽然他明知现在解决崔呈秀,不但轻而易举,还能有效打击阉党,但他就是不动手。

    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,在杨维垣的这封奏疏背后,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
    很快,他的直觉得到了证实。

    几天后,杨维垣再次上疏,弹劾崔呈秀。

    这是一个怪异的举动,皇帝都发了话,依然豁出去硬干,行动极其反常。

    而反常的原因,就在他的奏疏里。

    在这封奏疏里,他不但攻击崔呈秀,还捧了一个人——魏忠贤。

    照他的说法,长期以来,崔呈秀没给魏忠贤帮忙,净添乱,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。

    崇祯的判断很正确,在杨维垣的背后,是魏忠贤的身影。

    回复
    49
    站长

    顺便说一句,在明代,奴才是朝廷大多数太监的专用蔑呼,而在清代,奴才是朝廷大多数人的尊称(关系不好还不能叫,只能称臣,所谓做奴才而不可得)。


    回复

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

    登录
  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: